1、环境行政诉讼主体都有什么?
与一般行政诉讼一样,其原告都是行政相对人,包含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其被告则是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的环境行政主体。环境行政诉讼的主体包含,在设区的市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可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依据《环保法》规定,社会组织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需满足的基本条件包含: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5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最高法院发布的司法讲解进一步明确了上述条件。其中,“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指“设区的市,自治州、盟、区域,不设区的地级市,直辖市的区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是指“社会组织章程确定的宗旨和主要业务范围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且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无违法记录”是指“社会组织在提起诉讼前5年内未因从事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受过行政、刑事处罚”。
2、环境保护处罚行政诉讼的特点有哪些?
环境行政诉讼是以行政相对人为原告,以环境行政管理机关为被告的诉讼。环境行政诉讼是在环境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诉讼。与一般行政诉讼一样,其原告都是行政相对人,包含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其被告则是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的环境行政主体。
环境行政诉讼由环境行政争议引发。环境行政争议是指环境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环境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争议。争议双方是环境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争议针对的是行政主体推行的具体行政行为。争议的核心在于确认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不是合法。环境行政争议是启动环境行政诉讼的因素和环境行政诉讼所要解决的内容。
环境行政诉讼的核心是审察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人民法院审理行政争议案件的核心是审察具体行政行为是不是合法。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察,包含对行为的事实认定与规范性文件的适用是不是合法进行审察。
环境行政诉讼的被告范围广泛。因为环境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十分广泛,环境行政诉讼的被告范围也较广泛,包含负有环境保护和资源、生态保护职责的机关。比如,环保、海洋、港务、渔政渔港、交通、水利、铁道、民航、土地、农业、林业、矿产管理机关等。
环境行政诉讼是指有关环境受害人觉得环境行政管理机关或其员工的行政行为非法损害了自己合法的环境权益,而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环境行政诉讼具备自己的一些特征:第一,环境行政诉讼范围广泛。因为环境保护的范围和对象的广泛,致使了因环境管理行为是不是违法而提起行政诉讼的范围很广泛。第二,环境行政诉讼涉及多重利益,既影响私人利益,又牵涉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这使得潜在当事人海量。第三,环境行政诉讼的标的总是具备肯定的风险不确定性。因为环境损害一旦导致就很难恢复或治理,因而需要在诉讼中采取预防性方法。最后,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进步具备缓发性和潜在性,再加上科技和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当事人和行政机关行政行为之间的利害关系总是是一种可能的利害关系,而非势必的利害关系。
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影响很大,或许会影响到大家的身体健康,从而引发一些不好的反应,因此对于污染环境的行为,应当对相应的行为人给予严厉处罚。假如有关的管理部门任由污染环境,则也难辞其咎。